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转变。这些论述为高等农业院校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是贸工农一体、产加销一条龙、农科教结合,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集约高效发展生产力的经营方式。为此,必须抓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造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引导小规模、小生产、低水平的农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是解决好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奔向二十一世纪必须解决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解决好供求关系,内涵是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从我国农业高校而言,供求关系很不协调,质量和效益也有问题。据安徽农大介绍,该校1991—1995年毕业生调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紧密的占20.93%,接近的占3.02%,无关的占36.05%。从安徽省第一线的科技人员状况看:全省1859个乡镇,30523个行政村,总人口6070万,农业(农村)人口5000万,但乡(镇)“五站”(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农机站、农经站)仅有技术干部2484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100人,按农业人口计算,生产第一线技术干部不足万分之一,农村最需要的养殖技术干部和小产业技术干部仅占总劳动力的万分之零点四。其实不仅是安徽省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很少,村级高等人才奇缺,基本上是空白。
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进入农业高校大门就有了当国家干部的通行证,而今后大学生的主要去向应是基层县、乡、村和社会民间的各种中介组织(农业专业协会等)或农民企业经营者。
挑战面前也有新的机遇。机遇之一是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急需精通农副产品加工、经营、运销和管理的高等人才。
机遇之二是目前由中国农学会倡导,正在推进的科教兴村计划,此计划旨在引导小农经济的农民走向大市场。这一计划的实施,必须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直接到农村,到乡、村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科教兴村之路必将为农业院校的改革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农村十分需要和欢迎知识分子到农村施展才能。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李长水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1975年毕业,1982年辞去公职到郴州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发展柑桔生产,带动了17000户农民致富。为当地的农村经济作出了杰出贡献。如果每个村有像李长水这样的大学生,还需要更多的中专生,职业技术人才,农村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和发展。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教育必须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
联合培养,采取学校与地方用人单位共同培养的办法。我国农业中专通过十年不包分配改革实践,已培养出大批招得来,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中专人才。其办法是县校、乡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即按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县、乡和学校联合招生,设立需要的专业,用人单位提供生产实习场所和一定经费等支持,毕业后返回原地到需要的岗位发挥作用。农业院校正在推广的“实践性”招生、培养、使用一体的做法,已取得了成效。西南农大、西北农大进行的3-1-1试点和山西农大的5、2、1试验的改革模式,都很有价值。
特殊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农业将是面向世界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应用的农业。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与我国农业的根本差距在于农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日本农民大学生本专科毕业的约占40%左右,美国约占50%以上。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应该为农村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担任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家庭经营者,这将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工程。
河南农大的张伯良校长曾提出了该校要为河南48000个行政村每个村培养1~2名本专科大学生,此举必将为科教兴村宏伟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1、改革招生办法:实行单独招生,招收立志回乡服务甘当现代化农民的高中毕业生。招生采取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的办法。农业院校单独设立招生科目、并进行考试成绩与面试相结合的录取办法。
2、改革培养办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办法,以种、养殖或果蔬、园艺等主导专业为主,扩展专业的范围,课程以少而精为原则。生产实践以联系当地实际为主,实践贯串生产的全过程。
3、改革就业办法:毕业生必须回当地村(或乡)就业,可以参加村带头人的选举,应聘为农民技术员,也可以自谋职业。
大力培训,当今在全国推进的“绿色证书工程”是培养骨干农民,提高整体农民素质的重大举措。全国高中等农业院校在组织技术培训等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以河南农大为例,该校直接参与实施科教兴农计划的行政村有几百个,其中在方城县,该校共派出科技副县长4人,30多名县、乡、村科技顾问,几十名专家、教授直接到村或户开展科技开发、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等,累计科技培训1000多场,受训农民200多万人次,示范、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运用技术60多项,该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66元,比1997年净增近百元。
为了加快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致富步伐,建议全国高中等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安排一年时间进行培训工作和推广实用技术,高年级学生可安排一年到村进行生产实践段炼,为农民致富办实事,其所需经费拟由国家政府和受益的单位共同承担。